close

文章轉自"草山無為"

http://blog.yam.com/wj2008/article/57697505 

描述了奶昔銷售有趣現象

(紅字為舒自行批註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文    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"一杯奶昔的任務"提到一個的行銷個案, 

作者及幾個同事為一家大型速食店想辦法增加奶昔的銷售量, 這家速食店先前已花了幾個月研究, 他們鎖定目標客戶群問他們要如何改善奶昔才會想要多買一點? 希望巧克力更加濃郁嗎? 還是更多巧克力碎片? 他們收集了客戶意見, 然後加以改善, 但銷售量跟獲利率並無改善.

 

作者的同事則提議用完全不同的觀點來看奶昔的問題. "他說:「我想知道顧客在生活上碰到什麼事, 使他們想進來買一奶昔?」這個問題很有意思,於是速食店請人長時間在店裡詳細記錄一些資料:"


提出問題:

客買奶昔的時間是在什麼時候? 他們穿什麼樣的衣服? 一個人來買嗎? 除了奶昔, 是否買了其他東西? 他們在店裡喝奶昔, 還是外帶?" 結果他們意外發現奶昔主要幫顧客完成二種不一樣的工作


1.清晨售出那一半的客戶要開很久的車去上班, 一路非常無聊, 得找點有趣的事來做. 他們其實不怎麼餓, 但他們知道過了一, 兩個小時, 肚子鐵定餓得咕咕叫.  但其他食物不是很快吃完, 就是會弄髒手或掉屑.  針對這群顧客, 就是將奶昔做得更濃稠, 讓他們不要一下子就吸光, 並更有飽足感.  

2.下午或晚上大都是父親帶小孩來買, 為什麼到店裡買奶昔, 因為他們一整個星期不曉得跟小孩說了幾次「不行」他們想在孩子問他:「爹地, 我可以點奶昔嗎?」那一刻跟他說「好啊」, 讓兒子滿足, 讓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好父親.

但是這些父親用餐完畢, 孩子卻還沒喝完, 做父親的只是想利用奶昔對孩子示好, 不希望晚餐拖太久.針對這群顧客, 要做的是把奶昔變稀, 減量並用自動販賣機來節省父親的時間.  不同的問法造成不同的結果, 


就如哈佛幸福學說的"Question creates reality", "Question creates possibility" 只有問對

問題才能得到真正的答案並改善. 而要問對問題, 須對事物有本質上的洞見 (Insight).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克萊·舍基稱之為奶昔錯誤milkshake mistake

第一種錯誤是主要關注產品本身,認為對於產品來講每個要點都存在於產品的屬性中,沒有顧及到顧客想讓它扮演怎樣的角色即他們購買奶昔的目的。<舒: 然而,消費者經常沒有清楚意識到自己為什要買這樣產品,在什麼脈絡下買>

第二種錯誤是對人們早晨常吃食物種類的觀念過於狹隘,仿佛所有習慣都是根深蒂固的傳統,而不是累積起來的偶然事件一樣。當顧客需要食物來起一些非傳統的作用,例如,他們購買奶昔在早晨上班的旅途中作為填飽肚子的東西和娛樂,此時,不管是奶昔本身還是早餐約定俗成的歷史就都不重要了,顧客不是為了這些原因而購買奶昔。<舒:意即對自己產品的想法、用法受限於原先的設定和傳統思維>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也是另一個專業觀點 http://goo.gl/ARhGfU 

 
  • 消費者洞察(Consumer Insight): 如何挖掘出潛藏在消費行為底下、最隱晦難解的需求與渴望。(品牌顧問公司,DDG)
  • EX: Twitter 一開始設定的族群是青年,但卻是30歲左右帶起風潮。

如何做到成功的消費者洞察呢?

 
  • Think Out of the Box: 不視為理所當然,意即避免犯第二類奶昔錯誤。
  • JOB TO BE DONE理論:「必須完成的工作」"我們購買某種產品或服務, 不是為了產品本身, 而是產品可以幫助我們完成生活上的一些工作或任務"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