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看了兩篇相關的文章,有一些對高等教育的想法

 

1.摘自商周:新加坡人看台灣員工:學歷太高了

.....我問了那位新加坡人他已經在台灣住了多久。

6個月,他說。他在過去30年來台灣出差過很多次,但這是第一次他公司將他派來看顧台北的辦公室並長時間住在這裡。

對管理台灣員工的第一印象是什麼?

「喔,每個人都受過高等教育,這是很不自然的。不要誤會我的意思,受過良好教育沒什麼不好,但辦公室裡的每個人,就算是最年輕的初階秘書都有碩士學位。我管理過世界許多不同地方的辦公室,但我從來沒在任何一個國家看過這種情況。但,即便你有高學歷,當涉及到國際事務、英語能力、溝通技巧時,台灣人還是很弱。這意味著超過某個點,課堂上所教你的東西已經不再創造價值,他們可能全都不合時宜、死記強背,在今日的商業環境上很少使用了。現在台灣已經沒有足夠的曝光給這些高學歷的人使用他們的知識。

 

「這個國家沒有清楚的方向,從教育到財經,而最終這是因為一個不明朗的政治負擔。你必須意識到這一點,儘快擺脫政治包袱,否則任何事都不能被真正解決。一般台灣人都很擔憂中國,希望保持距離,這部份沒問題,看看香港,他們許多民眾甚至更敵視中國,而每當他們有香港人不喜歡的政策,他們就抗議直到改變。但香港和中國的貿易很繁榮,這對大家都有好處。同樣,這必須在台灣發生。在政治上,保持一個舒適的距離,但仍然有溝通和合作,但企業必須充分開放。在商言商,盡可能從政治分割。因為這些所有政治包袱和對中國的防禦心,讓台灣作為一個經濟體還是太封閉,太小,而且對於國外投資人來說要進入太麻煩。日本幾年前做了一個決定,即使他們的經濟已經奄奄一息,但他們還是 不開放,他們還是不歡迎外國人,所以在20年內,他們將結束。韓國是走和日本相同的路徑,但仍然值得觀察是否會犯同樣的錯誤。台灣甚至更小、天然資源更少,你如何能夠封閉來競爭?台灣20年前的目標是成為亞洲的物流、運輸、金融和高科技中心,但很明顯,太慢、太晚、太封閉,台灣失敗了;現在這些中心是香港和新加坡。」

 .....

「是的,這是真的。對於外國人來說,要在新加坡和香港取得永久居留權容易很多,而即便我將在幾個月內我未婚妻結婚,會很開心停留在這、生活在這並對台灣經濟有所貢獻,但整個過程還是很漫長且困難,這裡就是比較不歡迎外國人。」

「接下來的步驟很清楚;擺脫你的政治包袱,確認政治和商業方向,並且很清楚把這個方向和人民以及外在世界溝通,並開放和其他所有人競爭。唯有這樣你才能停止惡性循環。」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

2. from BLOG險而議見:問題不在學歷高,而是經歷少

另一種辯證的觀點

 

問題似乎是台灣人追求學歷出了問題。但在我看來,學歷其實一直都很重要,只是,在社會上、在產業中,還有更重要的東西。.................

所以台灣現在的人才問題不是學歷太高,而是經歷太少。

如何累積自己的經歷?很簡單。離開學校,工作去。如果,你還在學,就去實習。找大公司、小公司、新公司、老公司,最好在大學四年,都去經歷不同的公司。

大公司有品牌、有規模,但你可能厭惡繁文縟節;小公司有彈性、好溝通,但你可能覺得有志難伸;老公司有文化、有制度,但你可能覺得快要窒息;新公司有活力、有創意,但你可能覺得風險太高。
去試試不同的機會吧,年輕人。唯有親身經歷,你才會知道,你是大鵬渴望展翅,還是願意安憩在固定的樹枝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我的觀點:

 

學歷浮濫的問題,的確並不是【怎麼可以有這麼多人完成高等教育?】

 

而是,學生在高等教育中,是不是完成等教育應成就的自我訓練?

 

高等教育是否提供了高等教育應該有的培育?

 

真的有人不適合進入高等教育體系嗎?我不覺得

 

所以,在學歷議題上,我傾向同意第二篇文章的作者

 

高等教育的學生應該有自學、自主的能力,

 

用這能力去創造自己規劃中或未規劃中的未來經驗,

 

不斷的自我挖掘,台灣制度封閉、社會封閉、媒體封閉,

 

那就走出去;走不出去的,就多看、多聽、多思考

 

國際觀跟地理位置沒有絕對的關係(有一點關係..)

 

走不出去的不是我們的身體,而是我們的腦袋

 

就像有些人即使出了國打工旅遊了,

 

但整天只是在異國賺錢工作,回來腦袋一樣不會變

 

 

 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